相信很多留学生出国学习除了对学业有所期待,都还想要体验外国文化、结交更多友人。中国也有句谚语“在家靠父母,出门靠朋友”,那么,在外留学如何打开社交第一步呢?今天哥请了几位“过来人”为大家分享他们的经验~
留学之路就像是一场打怪升级的游戏,俗话说,盟友越多升级速度越快,当然快乐也越多!当确定自己要去英国的那一刻,其实心里有点担忧...之前看到的好多文章都说,在国外你要习惯孤独。作为不喜欢一个人的“自闭少女”和“游戏菜鸟”,还是很想要在异国他乡交到朋友的!
最初认识新朋友是在语言班的线上课,而促使我们成为朋友的理由,也特别简单(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)...
有一位同学经常在上课时间以各种各样的理由耽误老师的进度,比如之前他因为自己耳机听不到声音,没有听到小组讨论,但是他不告诉我们,等到班级汇报时,他却和老师说小组没有人说话的(其实我们聊的特别热火朝天...)。
种种事件的发酵使得我们后来建了一个小群,刚开始是为了偶尔吐槽一下这位“小朋友”,但时间久了大家就一起约着玩游戏,聊八卦~
每天网课结束后,我们都会约着晚上一起进入“pummel party”,一款类似大富翁的多人在线棋类游戏(不得不说,游戏不分国界!到了英国后,还和认识的外国朋友一起玩马里奥派对!益智类游戏很容易拉近大家的距离的...)。
后来,我也与其中的一位朋友约定好订了同一班飞机一同去往英国。但是到了英国之后,由于公寓距离问题,导致也不方便经常见面,只能偶尔约着逛街买东西,慢慢的见面次数也少了很多,但是依旧有保持线上聊天哦~
整日待在房间除了上课就是睡觉的我,有一天在公寓群里发现一个小姐姐在请教剪辑软件问题(由于我本科用过所以就和她私聊了一下),后面她提出让我当面教她,于是就有了这一次线下面基!
教会她之后,她说很感谢我,我就厚着脸皮告诉她可以下次请我吃饭(哈哈哈毕竟厨艺还是不太好,平时煮面很多)。本来以为是大型尴尬现场,然而事实是只要你主动就会有结果!小姐姐不仅答应给我做麻辣香锅,还问我能不能也去教一下她的同学,因为她们要用同一款软件,我当然毫不犹豫同意了!
另一位小姐姐住在其他公寓,距离不远大概1公里多一点的样子,第一次去我还很忐忑,但见到第一眼我就感受到这是一位跟我性格截然不同,特别飒爽的姐姐,事实也确实如此。小姐姐是蒙古族的,比我大两岁,有过工作经验,自给自足到英国读研(真的超级厉害!)。在我又一次厚着脸皮提出可以请我吃饭之后,她爽快答应并邀请我一起去逛中超,给我做了晚饭!
聊天的时候意外发现我室友和这两位姐姐是好朋友,于是她们出去玩的时候会邀请我一起,当然更多的是让我去蹭饭!每次我都会带着点食材或者零食(毕竟白吃白喝还是不太好...),一来二去的就跟她们越来越熟,由于我年纪比较小,所以她们也格外地照顾我,甚至还在我生日的时候偷偷准备了蛋糕!当时真是非常感动了!
直到回国后,我们还依旧保持联系,互相聊找工作的坎坷,在英国的这一年也收获到了超nice的友谊~
总之,认识朋友能够帮助你快速“熟悉地形”,只要你保持一个阳光开朗的心态,舍友,同学,校友,甚至买卖二手的人都可能成为很好的朋友。认识朋友的机遇很多,主动帮助他人,主动打个招呼,甚至主动冲着别人微笑一下!与其一个人在房间内认真学习,不如多出门走走,说不定你的“最强盟友”就在路上等你呢!
作为一名绝对的内向选手,每到一个新环境都是一次新的挑战。但是出门在外,终归要与人交往,不管圈子是大是小,只要怀抱一颗真诚的心,每一段友谊都可以是珍贵且难忘的。相信缘分,相信人与人之间的连接,相信认识新朋友也可以比“他乡遇故知”更让人惊喜。
在来留学之前,我就通过中介机构添加了很多同校的老乡,其中一位竟然还是同专业的同学,她也是后来我在香港最好的朋友。我们在开学前经常聊天交流,慢慢熟悉起来,上学后,一起上下课,做作业,过年的时候还去对方的租房看春晚,一同做年夜饭。也许是老乡的身份让我们拥有了更多共同话题,也许是在朝夕相处中逐渐积攒了默契,有这样一位好朋友相伴,我的留学生活确实多了许多快乐,从不会感到孤单。后来我们通过小组作业又认识了班里其他朋友,四个人在周末和假期经常一起出去玩,探索打卡各个景点,留下很多美好回忆。很巧的是,另外两个女生也是老乡,甚至还来自同一个大学。其实,不是所有人天生就是“社牛”,大多数人也都是在一点点地建立新关系,如果一开始很难适应陌生的环境,就先从周围开始,从最近最熟悉的地方开始吧,学院和班级就是离我们最近的交友圈,也许我们的好朋友就坐在我们对面,坐在我们旁边。
不管去哪里留学,强大的内地生们都会自发聚集,建立各种各样的微信群,什么隔离群,学院群,二手群,狼人杀群……我知道的组织不太多,因为喜欢爬山就加入了一个hiking群,群里有来自香港八大校的众多留学生,每周末群主都会组织活动。
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爬山活动,没有熟悉的朋友一起,也不好意思和旁边的人聊天,只顾自己闷头爬山,由于体力有限,不知不觉我就变成了队伍的尾巴。走了很久后,一行人终于来到一条大马路,听到领队说后面还有两座山,我和一个当天身体不适的女生不约而同决定中途放弃,于是两个人就找到一间便利店,一边喝水一边休息。通过聊天,我才发现她的一个室友竟然和我在同一个学院,不禁再次感叹世界好小!这个女生比我大一岁,是先工作了一年才来香港读研的,而我又正好对接下来的工作生活有很多的好奇和迷茫;她在北京和深圳分别工作过半年,而这两所城市也恰巧是我很想要去尝试探索的。不知不觉我们就聊了很久,久到太阳西斜,身上的汗湿早已被风吹干,我始终记得那天的天气很好,便利店外是一面美丽的人工湖,湖面如镜,也让人感到内心平静。让人忍不住感慨相遇的美好,缘分的奇妙,即便这只是一段短暂的友谊,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。
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不论在哪里,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!无论是国内上学还是异国留学的uu,一定会发现身边同学“奇形怪状”,当然这里是说身边的同学爱好习惯各异哈哈哈。社交平台上看到好多留学生都会觉得交友很难,但我觉得虽然不会与所有同学都成为朋友,但是也一定能找到三五闺蜜,甚至结识很酷的学术大佬。
我的交友Tips就是:一定要尽量参加Social活动!可以说是最高效的交友方法了,同个活动的参与者大都抱着一致的目标和价值观,而且能够参加组织的,一般都是性格开朗一点的希望结识新朋友的,自然会比较容易交到朋友啦~
我在留学前无意中看到了一个叫Avoice的一个NGOs组织,了解到这是一个关注全球女性平等、安全等问题的组织,因为我自己一直想加入社会公益组织做个志愿者,所以一看到朋友转发招募的信息,就毫不犹豫投了简历加入了志愿者行列。当然与此同时我也很喜欢组织的价值观——希望为全球女性发出自己的声音。
很快我就通过了测试,成为了翻译部的一员。虽然我们是一个仍在成长中的小组织,但整个group中也有300+人,各个部门各司其职,不定期也会执行一些任务。譬如我是翻译部,主要负责把外文稿件翻译成中文,将一些国外网站的文章编译成中文在国内平台宣传,每次翻完的译文和文案还会经过其他伙伴校对和指导,一来二去地和小伙伴们不断接触,就有了伙伴情谊,而且自己的翻译能力和新闻撰写技能也在up up!当我看到自己的译文刊登在公众推文上宣传更多“女性之声”时,心里也会增添几分喜悦之情。
我在志愿工作中认识了很多相似专业和爱好的小伙伴,虽然会感受到一些peer pressure,但也给我一些努力的方向和持续的动力;同时社群中也有牛剑以及博士大佬,这些都是我始料未及的,和优秀的人谈话真的会收获颇丰,特别惊喜!
有时emo看看他们的朋友圈就会发现人生的无限可能,优秀的人真的闪闪发光……
平时社群内大家也会聊天分享日常,对于热点事件发出自己的观点;读书时一起分享图书,周末还会一起线上观看电影分享影评,一下子就提升了生活的丰富程度。按照城市和地区我们还有不同的线下群,方便大家找到自己附近的伙伴。赴英前在base英国的群里找到了校友姐妹,在我初来乍到的时候,给了我很多在海外生活和学习的帮助,小到餐馆哪家好吃,超市去哪便利,大到住宿在哪舒适,机票怎么买最合适,身边有姐妹的日子超级快乐,平日一起出游,期末一起学习,节假日也可以一起happy!当然完成志愿任务有时也很辛苦,很多时候都需要忙里抽闲完成,但是这些朋友总是能给我许多鼓励和支持,会让我觉得这段经历是我很宝贵的财富。
其实我们平时的学习任务还是很辛苦的,留学人的各种pre 各种due说多了都是泪,说“水”硕的可能是我们的汗水吧!在高压学习外,对于形形色色的活动我还是有所选择,毕竟主业是学习我还是一直记得的,我会定期列好计划规划好时间,同时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,进行高质量社交,结识合拍的朋友。
PS:除了志愿活动以外,各个大学也会有社团,既能结识校友,还能学习一门新技能,何乐而不为呢?希望UU们参加社团以及各种活动组织时,也可以表现得“社牛”起来~大胆say hi,说不定很快就会收获友谊啦。
在国内交友都不容易,何况是国外?就我而言我觉得融入西方文化并不容易,所以求同存异、相互尊重就很好了。我的故事不太多,仅供参考。
我跟我男朋友就是在Facebook上认识的,就像国内互相加个微信好友之后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上了,之后出去约会,慢慢确定关系。中西方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导致我们之间的交往可爱可笑又好气。特别是当我们有不愉快发生口角时,顿时就会感受到语言缺陷上的一万点暴击,其实内心已经是宇宙大爆炸了,但,相比于土生土长的土澳人来说“拙劣的”英文口味只能无奈地将愤怒值拉低至谷底。卑微、无奈、就此作罢。有一次我妈跟我视频想见见我男朋友,真的毫不夸张地说,这个土澳男人为了5秒钟的短暂“见家长”至少里里外外收拾了一个多小时,嗯,对,他还喷了香水。(仿佛隔着屏幕我妈能嗅到似的。)他还对我们中国的汉字很感兴趣,让我教他些简单的词汇和发音,那种体验感…就像是我成为了一名耐心爆棚的幼教,温柔体贴可爱大方,教了大半天依旧是歪歪扭扭看不清他在写啥,差不多我们幼儿园中班水平吧。不过他真的有很认真,他还专门准备了一个本子记笔记呢。有一点国内外中西方是没差的,那就是拍照水平…这里就不放图自毁形象了……真的是毫无构图思维毫无美感而言,《论有一个会拍照的男朋友的重要性》
所以在社交媒体上碰到你的新同学还有同龄人们,不要害羞哦。这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促进相互了解的途径,释放你自己也邀请他们加入进来吧!Facebook、Instagram和Twitter都能让你知晓对方的姓名,同样会帮助你了解即将举办的活动,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啦。
我觉得即使你很清楚适合你的朋友应该属于什么“型”,也不要让这些限制了你的交往。大学其实就是一个微型社会,其中各种各样的人,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。不应该在还未了解的情况下过于急躁的给他人留下一个初印象。要知道,友谊之花的绽放往往就发生在那些不可能的时间不可能的地点哦。其实我来澳洲第四个年头了,所结识的朋友绝大部分都是泛泛之交(acquaintance),真正意义上的挚交人的一生二三足矣,所以大家不要把交朋友的基调放的那么高,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有人搭把手,在你心情低落的时候有人愿意细心安慰,就很好啦。
最后我认为多出去找工作很重要。不同的工作扮演不同的角色自然而然会结交到不同的人,不一定能赚到多少钱,但一定能使你的眼界更开阔。关键是不要让自己闲下来,现在很多人的“孤独感”来的很强烈,归根结底就是自己不够忙,生活不够充实,于是容易变得emo了嘛?所以关键是一定要让自己忙起来哦!
今天的社交攻略就分享到这里啦,最后哥还想提醒各位同学,留学期间学习才是首要事情,交际只是锦上添花的事,如果因为在社交上投入过多精力而耽误了学习,那就舍本逐末了。社交很多时候应该是一件自然而然、相互吸引的事情,你可以主动多去认识一些新朋友,突破舒适区,了解和交流更多不同的文化,但不合群的圈子不必强融,因为不平等的关系既无法让自己快乐,也无法为双方带来价值。祝愿看到这篇文章的同学们都能在留学路上交到自己的好朋友~
马上就要到5月份啦,雅思即将进入新一轮的换题季,在此雅思哥再提醒大家一下:5月将有30%-50%的口语题目被撤换,为了第一时间看到新题目,同学们可以加入雅思哥的【5月新题播报群】,雅思哥将在5月份开始努力为大家日更口语新题,争取尽早整理出完整的《口语题库pdf》
帮助同学分析超难题目,分享准备方案,以及遇到没准备的题目应该如何流利应答,
CD包音乐网,专业的无损音乐分享论坛,分享高音质无损音乐免费下载。提供ape,flac,wav,mp3,aac等格式专辑,汽车CD,慢摇DJ,影视原声等打包CD下载以及音乐资讯,乐评,在线试听及歌曲推荐。